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5 张可颐篇
第(3/3)页
宝气;高贵者,未必锦衣玉食、左拥右护。高贵者,可以很低调。低调到不施粉黛,低调到无声无息,低调到让人忽略她的存在。
安茜金枝,六宫粉黛,三千佳丽。如妃也好,皇后也好,尔淳也好,玉莹也好,她们都很风光。随手一挥,便可要人一命。随口一句,便见刀光剑影。所有人都要向她们跪拜,在她们面前小心翼翼,包括安茜。她们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
安茜可是,安茜却是她们中,最高贵的一个。高贵的人,有一个别人都无法左右的自我。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并且,有能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她的聪明才智,她的沉着冷静,那些表面风光的人,只有得到她的帮助,才能维持自己的高贵。多可笑,那些自以为自己高高在上的人,其实都受着安茜的左右。皇后要得到她,如妃也对她另眼相待,尔淳如果没有安茜,怎么可能有后来的地位?所以,后来我想,这些人在安茜面前,多少心里都会有点自卑,因为她们都要依赖她,但嘴上却又都不能承认。至于最后,安茜不得已卷入这场后宫争斗,她说:“只有我才能决定与谁合作。”这大概是全剧安茜说过的最霸气的一句话了(我喜欢)。她的骄傲和聪明,也只有在这一瞬,显露无疑。即便如此不得已,安茜仍没有失去那个自我。她为了复仇,固然放弃了很多很多,但她还是她,安茜,她还是做着自己想做的事,不受任何人摆布。我心里感觉,除了那个谁也摆脱不了的命运,安茜从来都是她自己的。
安茜谁说浮萍只能用来形容乱世人?在《金枝》里,虽不曾生逢乱世,生命却一如浮萍,如柳絮,脆弱,不由自主。安茜虽然是宫女出身,但不卑不亢,有勇有谋,见招拆招,永远站在弱势群体的一方,和孔武的结局让人唏嘘,记得雪地里他们约好一起起步一起停下,记得她在决定报仇前把自己的青丝缝进孔武衣服里时的眼泪,记得最后她为帮同伴远离险境而延误治疗,她只有一个心愿就是离开皇宫和奶奶过平静的日子,可是上天连如此卑微的愿望都没能让她实现,由于自己风芒毕露而让奶奶成了后宫争斗的牺牲品,由于小禄子自私的爱让她走上了最终的不归路,为了报仇,她背弃友情爱情甚至是曾经的自己,只为了扳倒那个高高在上的皇后,只是到最后一切都只是徒劳,皇后依然独坐她的后位,安茜曾经说过“皇宫这里就是一场赌局,可惜最后没有谁会是赢家”而在这场必输的赌局里,她失去了太多太多。
安茜安茜的聪慧在协助玉莹上位时发挥得淋漓尽致。尔淳要跟安茜斗毕竟还太嫩了些,祝寿宫灯,凤凰泣血,玉莹尽得皇上皇后喜爱,成功上位,获封贵人。本来,安茜应该就这么功成身退,在京城开一间小小的茶果铺,开开心心的与自己深爱的男人生活在一起。如果不是小禄子舍不得安茜走,如果安茜永远不知道奶奶去世的真相……
安茜前半部的安茜,聪明,善良,不喜欢后半部的安茜,太讲原则,太看不开,一直在报仇和良知之间挣扎。玉莹说“安茜,我就赌你还有这点良知”,孔武说“我就赌我孔武这两个字在你心中的分量”,最后他们都赌赢了,安茜输给的不是皇后,而是自己的善良。
张可颐所以最后她会希望尔淳做真正的自己,希望尔淳实现她和如妃实现不了的海阔天空的梦想,所以最后那幅夕阳马车落日的悲凉场景,安茜在孔武肩头缓缓睡去,她撇下了尔淳的眼泪,如妃的祝福和孔武的毫不知情,平静地离开了。一如那方引领整个故事的丝帕,飘走了就是飘走了,飘向哪里,已经不重要了。
2004-【金枝欲孽】-安茜安茜:在后宫这儿,只会有无休止的斗争,输的也不见得光明磊落。安茜:在宫里千万不可锋芒太漏,要知道木强则直,越有用的人才会被人利用的越惨。安茜:在后宫这里,不会有朋友,也不会有亲情,更加不会有任何的信任可言,在后宫这里,如果有人奉承你,就代表有人想利用你,有人对你好就代表有人想害你。孔武:但要记住,冥冥之中总会有人会对你说这样的话:“你总需要有个人照顾你,你有事的时候有人为你奔走,你有麻烦的时候有人替你出注意,下雨的时候有人为你打伞。”安茜:因为如妃做不到的事,她希望我可以做到;但是现在我做不到的,也同样地,我希望你可以做到。尔淳:我代你们做的事?安茜:离开紫禁城,离开那个四面被红墙围着的鬼地方,在里面只有冤魂以及仇恨,没有的只是自己。在那个地方我已经失去很多东西,所以你一定要走,你一定要离开那个地方,你可以的。尔淳:但是我根本连自己的家乡都不记得在哪里,一个没有过去的人怎么会有将来呢?安茜:不要紧,你可以去我的家乡。杭州城北莲萍县,八里乡,那里满山都是小黄花,很美......以后那儿就是你的家乡,那儿的人就是你的亲人。尔淳:安茜,不要连你也离开我,你要我做什么我都做。安茜:我不是叫你做一个任人摆布的人,你已经被摆布了很久。从今天开始,你就是你自己,知道吗?尔淳:总之我一定不会回紫禁城,你一定不会有事,你一定会把伤治好,支持下去,支持下去。安茜:我会的。附N篇◇无奈篇第一个让我觉安茜的无奈是在安茜与素樱这段里,素樱是安茜的同乡,单纯的素樱,因常常听姑姑吹笛进而请姑姑教笛,再加上都是同乡的关系,而产生了一段同乡之谊。这二个人的感情,也是宫中难得的真挚情感之一。记得有次素樱被人欺负,姑姑知道了后,虽然气愤,但也没法的只能安慰着素樱,因为这就是身为奴才的命,再怎么跟人争,到头来吃亏的总是自已。有段话安茜是怎么告诉素樱的:就算有多不如意的事情,也要懂得对自己说—我忍的住!不管有多大的挫折,也要懂得对自己说—我撑得住!就算有多伤心绝望,也要懂得对自己说—我看得开!
安茜后来,素樱被赐死药那段,一开始我为以为是姑姑,已经替素樱求情了,现在骗她喝药,只是为了送她出宫,谁知颚公公,没帮忙,最多就是得个全尸,所以间接姑姑必须害死了素樱。这段安茜哭了,当安茜哭的说,姑姑没有答应你什么,姑姑帮不了你时,唉~配合安茜心酸、痛苦的表情,看的我也心情郁闷了。◇信念篇安茜的信念很清楚,就是二个字—良知。虽然安茜是个奴才,但违背良心、出卖他人的事,她绝对不做,不论你如何威胁、利诱她,也许是她的奶奶,从小教她始然吧。所以当她知道尔淳是徐公公的人时,她不会去说,更不会拿这个去邀功。当然这成为如妃的把柄,从一开始如妃就对安茜,视为麻烦人物,安茜是个很聪明的人,若能将安茜收为己用,对如妃来说,是一大利器。不过安茜不买如妃的帐,她只想单纯过完最后半年在宫中的日子,期盼出宫回家乡去。
安茜这里看的大家,内心很替安茜紧张,虽然人是要有良知,但也是要量力而为,看见安茜为帮尔淳,反令自己遭受险境,我当时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安茜啊安茜,你还是多顾你自己就好吧。◇友情篇目前看来所谓的友情,在金枝欲孽是没有存在过,除了二个人,这二个人叫安茜与小禄子,在安茜身上会发现人性善良的一面,当然也有一位好朋友在她身边,照顾她支持她。小禄子是个公公,也是个书生,所以擅长书法、心思也比较细致,看见他替安茜梳头、与安茜踢毽子,他们的感觉就是彼此很熟悉,当然也感受到小禄子对安茜的心意,而且小禄子常为了安茜,也不会顾得自己是否安好,毅然去帮忙安茜,像偷了宫中的画运出去卖,就为安茜所需筹用的银子,当然后来被安茜知道,阻止了。还有当颚公公找小禄子麻烦时,为了安茜所受的伤,小禄子也是哑忍了。几个地方也表达了就算在斗争的宫廷中,也是有真挚的友情存在。不论后来安茜变的如何,小禄子会一直不离不弃的伴着她的。◇爱情篇12集时,安茜与孔武的爱情,只有开了一些头,不过桥段还不错的,记得有幕是安茜与孔武在空中合奏笛声,二个人不认识,只是靠着笛声,倾诉心中的感受,也有种命运冥冥将二人牵在一起的感觉。而最明显的感情就在10~12集,因为安茜被逼嫁给颚公公,心中绝望无助时,孔武来劝她,孔武说了一句:也许在宫外也有个人在等你….(我看孔武在暗指自己吧),当然安茜是听不进的,还有其实二人并不知合奏的人是谁。有段对话是这样,孔武:为何不可以?你怎知没机会,你知不知道外面可能有个人在等你。(这时因为安茜翻走了孔武的手,而孔武的笛子掉下来,安茜一惊)安茜:你懂得吹笛吗孔武:不要扯开话题了,未到最后一步,结果如何大家都不会知道。(这时安茜自己拿出了袖子中的笛子)安茜:原来一直以来,与我笛声一直合奏的人是你,你说的对,天意真是你我也想不到。(安茜转身走了)孔武:不是素樱吗安茜:如今还有分别吗?(这回答真黯然啊)
安茜还有一段更明显的,就是放烟火那里,只是我觉那烟火太短了,时机也不刚好,正是孔武要带安茜离开的时候,不过为了不要连累人,安茜毅然拒绝孔武的好意了。但二人都很明白,真正双方的心意,其实很有趣,原本孔武认定丝帕的主人是安茜,本来就心存好感,再加上合奏人是安茜,自然就产生爱慕之意,只是日后丝帕主人若不是安茜,再加上日后安茜的变化,这对有情人还面临着更多的考验。◇惊恐篇这里主要是想说说,那个讨厌的颚公公,竟为了一己之私,派了侄子去污辱安茜,所幸是没成功,不过安茜也在一怒之下,杀了侄子,不过更大功臣是孔武的到来,不但杀了侄子,连颚公公一起杀了,那时我看见安茜惊恐、双眼无神的样子,真是可怜,想想为什么安茜这么惨呢,全是为了良知,但想想身处在宫中,不斗争是不行的,看到安茜一个人孤独坐在房间无力的哭泣、看到安茜被如妃用奶奶的命来胁迫,逼的不能动时,真是心疼安茜呢。《金枝欲孽》后可颐选择角色更加的肆无忌惮了(注意,这是个褒义词)。她选择了《楚汉骄雄》,又是一部非常值得收看却不被内地观众所熟悉的剧集。女人这次挑战了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吕雉。纵观整个TVB,我不知道还有谁能演好这个角色。
在金枝中,她和女人争,但是在《楚汉》中,她开始和男人争。她是张可颐,她一直在挑战自己。
昔日温柔体贴,无微不至的程英,现在已经是豪气冲天的吕雉了。昔日神雕侠侣中的程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我最喜欢看她把头一转时的样子,虽然没有笑,但是姿态柔美,倾国倾城,可比天下群芳。
如今《楚汉骄雄》中的可颐真是不亚于任何英雄男子。“只要是我夫君,我定能襄助他取得天下。”这是何等豪迈的气概。可她也是深爱着刘邦,有情有义,不要命也要助夫君脱险。楚汉骄雄·吕雉他们的相遇在战乱时代。她目光远大,胸怀大志,野心勃勃,聪明绝顶,攻心计,口才出众,果断英明,识大体。他喜欢自由,不受拘束,贪恋酒食,爱美色,也爱财,爱与人调笑,善於带给人欢乐,所以交游广阔,虽不学无术,有点粗鄙不文,惟待人以诚,并有仁心加一点热血。她希望干一番大事业,但却因身为女儿身而难以实现,遂希望寻找个可造之才为夫君,实现自己梦想。她遇到他时初觉他只是介流氓,不屑之,及后渐看出他气度豁达,具有领袖魅力,乃不理父亲反对,委身下嫁。她爱他,从他带回另一个她,令她伤心欲绝,躲在门后哭,后来她仍大局为重,强制女性善妒心,亲自为他纳另外一她为妾。当有人说她只爱权力并不爱他的时候,她说她可以爱权力也可以同时爱他。在那个战争年代,他们被追杀时,她放弃了本来可以逃走的机会去找他,为了他自己和一对儿女跳下马车,她被敌方捉了,做了人质,他逃跑了。他也爱过她,虽然他不止她一个女人,他逃亡时仍然挂念着她和他们的儿女,甚至想过为他们自杀。又多了一个她出现成为他的第三个女人,她恨那个她。后来她为了圆她一生的梦想逼他杀他的好兄弟,他放开她的手时,他觉得她变得可怕了,他也不知道自己是否继续爱她。他终于完她的毕生梦想让她当上了皇后,但他失去了他的一个好兄弟。当她要杀他的第三个女人时,他心寒了,他最后都保得住他的第三个女人,她就掌握了天下大权。他就是历史上的汉高祖刘邦她就是历史上第一个掌握国家政权的女性吕雉,他们去世后合葬在一起。
吕雉谁说女子不如男?吕雉一出场就那么英姿飒飒。一叶小舟,一袭男装,琴音袅袅。面对不可一世的项羽,谈笑间指点江山。可惜,项羽的自负,项羽的骄傲,让他不可能接受这样一个胸怀天下的奇女子,两个人,不欢而散。
吕雉机缘巧合下,吕雉嫁给了刘邦,一个混迹于市集,没有半点壮志的男人,成了刘夫人。难道那个信誓旦旦要助自己的夫君得天下的奇女子,就此平淡一生了?自然不会。乱世中自然有着它的奇特之处。
吕雉斩白蛇,吕雉一个眼神间,便已编出了赤帝子顺天命而起的谎话,说的那么自然,那么理所当然,那么诚实可信,使得所有人信以为真,一举将刘邦推上了起义首领的位置。面对丈夫无视自己为他奔波的辛劳,面对要和别的女人共侍一夫的悲愤,面对刚刚建立却已动摇的义军军心。吕雉一个人在门后无声哭泣,但是打开门,脸上已露出坚定的表情,她三言两语间,重新拉拢并鼓舞了军心,坦然地面对了丈夫的不忠,安置好了另外那个女子为了留住张良,吕雉可以向他下跪;为了保住性命,卷土重来,吕雉可以再三地去求项羽,面带笑容地吃下蝎子;为了打击项羽,她可以一个人到楚的都城游说对方守将投降!
吕雉吕雉是那样的野心勃勃,那样的处心积虑,那样的精明干练。她面对项羽架在自己脖子上的剑,从容应变,使项羽叹服:你的确比刘邦厉害!她面对将要被烹杀时是那样淡定,自信地微笑,没有其他人的哭天抢地,眼神中无限从容;她面对群臣拒绝她参加楚汉谈判时,雄辩激昂,让一干男人哑口无言,让以智慧著称的张良也不得不同意她的主张。她在谈判时面对项羽时仍旧咄咄逼人,使对方丝毫没有占到半点便宜,反而一让再让地将条件优厚。
吕雉但是她也有身为女子,身为人妻的一面。最叹服于吕雉为了让刘邦活命而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乔装成刘邦跳车引开追兵。虞姬曾说过:你爱的是权力,而不是你的丈夫。她狠狠回击了这个武断的判断。吕雉可以死,但是她的丈夫一定会是一国之主;吕雉是爱权力,是要当皇后,但是吕雉只做刘邦一个人的皇后!她笑着,大声说出这番话,虽然当时她的脸上满是泥尘,虽然她刚刚被人掌掴,嘴角流血,但是她此刻,却光彩照人,让人不敢直视!
吕雉吕雉,野心也罢,嚣张也罢,狠毒也罢。作为一个女人,作为一个封建社会中的女人,自有她的不平凡处。你可以讨厌她,可以恨她,但是不能抹杀她是个了不起的女人,她是太史公司马迁所著《史记》十二本纪中唯一的女性,太史公曰:“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④,衣食滋殖。”她的政绩,也不容抹杀!
2004-【楚汉骄雄】-吕雉客观来说,《楚汉》尽管在拍摄战争场面时存在气势不够宏大、开始几集稍显拖拉等缺点外,基本上该剧也算是质量不错的作品,真不明白为什么在香港收视率会不高?尽管如此,我认为可颐在《楚汉》中的表演确是可圈可点。吕雉和项羽的对手戏有好几场,其中四场深入我心:一场是吕雉和项羽畅谈天下,可颐的表演是英姿勃发,和项羽纵横天下时,虽然神情淡定、面带微笑,但却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之感,此时可颐的表演虽然比较松弛,但反映出的内心世界却是张狂的。一场是胸怀大志的吕雉暂时沦落为贫寒家妇,项羽来看刘邦时,吕雉的表情十分复杂,特别是她一手拨弄着大米,眼睛却透过窗户看往项羽时的眼神,似乎在表达项羽当初没选择她的遗憾,又似乎在表达自己选择刘邦是否是对的?又似乎在表达自己目前的处境只是暂时的,自己一定能辅助刘邦成就大业,此时的表演十分内敛,可谓弛也。一场是吕雉舌战项羽,认为刘邦和项羽应该是一字平肩,此时的可颐豪情万丈,眼神略带挑战,脸部表情趾高气扬,再配合不可一世的走位,把吕雉为夫争出位和要逐鹿中原的野心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此又是张;还有一场是吕雉为保刘邦逃离咸阳去蜀中,以图日后东山再起,不惜带刘邦下跪于项羽,此时的可颐不断低声下气、不断以退为进,甚至在吞食蝎子时,还面带笑容,此又是驰。和虞姬的对手戏有三场深得我心:一场是和虞姬结拜姐妹,此时可颐的表演尽显虚情假意的一面,再加上吕雉把发簪插入虞姬头发后的那一个眼神,使吕雉与虞姬结拜是另有图谋、别有用心的内心世界尽显无疑,日后吕雉求虞姬游说项羽放刘邦去蜀中就证明了这一点,此时的表演非常内敛。一场是咸阳陷落,虞姬落入吕雉手中,此时的可颐张狂跋扈,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尽显春风得意的一面,此又是张。一场是吕雉被项羽所擒,带两个小孩绝食,虞姬去劝她,此时的可颐面无表情,但我们却能从她没有表演的表演中体会到吕雉视死如归、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决心,此又是弛;此外,吕雉两次面对刘邦“包二奶”的戏、吕雉回答韩信的三个问题和为实现一统天下的野心而前去会见韩信的戏,以及我认为最精彩的吕雉舌战群臣的戏等等,在这些片段中,可颐通过眼神、面部表情的变化、一个不起眼的动作、甚至是走位,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吕雉在顺势、在逆境、在个人野心不断膨胀的过程中的种种内心世界。其中,刘邦第一次“包二奶”的戏因为有很多朋友都提过,我就不细说了。值得一提的是刘邦第二次“包二奶”,吕雉原本是面带微笑进门,当她发现刘邦与薄姬有染时,脸马上一沉(只是一瞬即过),接着马上松弛表情,后来是皮笑肉不笑地走过去,接着是一大段台词,在讲台词时始终在皮笑肉不笑,而眼神却透出丝丝寒意,最后抬手拍了拍刘邦的肩膀,说:“不妨碍你们了。”(此处表演最精彩),我相信,此时的刘邦,吕后每拍一下他的肩膀,他一定心惊肉跳几下。此段可颐的表演可谓内敛之极。下面再谈谈吕雉舌战群臣的戏。此段戏可颐演得极具张力,有摄人心魄之感,一举手、一投足、一眼神、一表情,无不霸气十足,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之势,可谓张狂之极!而且,在这场戏之前,已有吕雉坐听群臣论谈判、吕雉第二次面对刘邦“包二奶”、吕雉以同意刘邦“包二奶”为条件,要求担任和谈大使这三场可颐表演极其内敛的戏作为烘托,进一步凸显出吕雉舌战群臣这一场震撼人心的戏,为可颐在《楚汉》中松弛有度的演绎吕雉添上浓墨与重彩,使可颐的吕雉纵是狠辣也迷人。如果说要推选一部戏证明张可颐的演技,那么一定会有很多人推荐《长恨歌》,我有时候常常在想,要是当年的电影版也由可颐来演,那么香港会不会又多一位叫MaggieCheung的影后?她暂别了TVB,接拍了自己人生中第一部内地的电视剧,却转身一变,变得如此纯粹,变得如此的让人难以忘怀。
可颐由于拍《长恨歌》直接导致了疾病的迸发,最后也没能给她带来什么实质性的荣誉。但是每一个看过此片的观众,都会记住香港有这么一个演员,她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她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她却能自然的和老上海的弄堂融为一体。
可颐扮演的是中年的王琦瑶,当第一次看到这个消息我有一丝的伤感,现在的她,已经不能再扮演程英,学儿,小冰甚至是宝珠了,但是她却在举手投足,一言一语,眼波流转之间硬生生的把纯正的上海的女儿黄奕比了下去。她只要静静的站在窗前,低头不语,却全身都是戏。长恨歌·王琦瑶再读王安忆的《长恨歌》,小说里还是透着无比苍凉与哀怨挥之不去,长长久久无可奈何的怨恨。开头的谶注定了王琦瑶的结局,这个上海女人,年轻时觉得姆妈势力但最终程先生的确是她的万事之底!很多时候他与她只差一步,而这一步却是咫尺天涯。往往最好的那个总是摆在角落,伤痛时拿来帮衬,随之又退下。
长恨歌时代造就的女性悲剧——叹“上海小姐”王琦瑶无法选择的出身“每天早上,后弄的门一响,提着花书包出来的,就是王琦瑶;下午,跟着隔壁留声机哼唱‘四季调’的,就是王琦瑶;结伴到电影院看费雯丽主演的‘乱世佳人’,是一群王琦瑶;到照相馆拍小照的,则是两个特别要好的王琦瑶.....”
王琦瑶像王琦瑶这样虽出生在弄堂,但“纸醉金迷”“灯红酒绿”已经一步步侵蚀着他们原有的保守情节。他们潜意识中已经承认并接受了这个金钱化、利益化的商业大都市,上海的上流生活对王琦瑶来说就像隔着一层厚厚的毛玻璃,是一件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她渴望去打破,渴望成为这繁华世界的弄潮儿。
王琦瑶王琦瑶爱漂亮,会装扮,有点小幻想,小虚荣。她美丽但不张扬,她就是上海堂弄里走出的女孩,但她比她们优越,她有一股天成的气质与风韵。她的美丽成就了她,也毁了她。时间与人的错位王琦瑶一生都在追逐爱,可她的爱情从来没有来得刚刚好的时候,为了一个“情”字淹没的喧嚣世界,这未免也太残忍。王琦瑶所邂逅的这四个男人组成了她全部的情感纠葛,如焰火般华丽而又短暂的凄苦人生是对王琦瑶的真实写照。李主任——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王琦瑶正值花样年华之时遇到了她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人到中年的李主任。一位貌美如花,一位有权有势,这样的结合,似乎避免不了一场交易。
王琦瑶可能这场交易本来就不公平,但王琦瑶的虚荣还是为她换来了所谓“夫妻恩义”的雕花木盒。李主任成了伴随她一生的错误。
王琦瑶拜伦说得很好:“男人的爱情是男人生命的一部分,是女人生命整个的存在。”对女人而言,去爱一个人就是完全抛弃其他一切,只为她爱人的利益存在。当上了“上海小姐”之后,王琦瑶就被有权有势的李主任看中并住进了“爱丽丝”公寓。在李主任看来,“女人还是那么不重要,给人轻松的心情,与生死沉浮无关,是人生的风景”,爱不是人生大业。然而,此时的王琦瑶已完全被李主任征服了,他的威武,他的权势,已经紧紧地“攫住了她”,她等待着他“将她的命运拿过去,一一给予不同的负责。”王琦瑶要的就是这个负责,她渴望在李主任的庇护下生活。可好景不长,所有的荣华富贵,随着它的给予者的消逝,也都云消烟散了。在与李主任最后一次见面失之交臂后,王琦瑶和李主任真是“两人都是无依无托,自己靠自己的,两个孤魂。”她好比从天堂掉进了地狱,梦被打碎,而她本以为那梦是花好月圆,长聚不散的。李主任的爱使得王琦瑶在人生的道路上走歪了方向,以至于她的一生都不得不在这条歪路上抗争。程先生——错误的时间遇到正确的人从故事的刚刚开始,程先生就发现了王琦瑶的美,并和她一起同悲喜。他或许是最有耐心的一个人,任凭王琦瑶做出怎样的选择,程先生都对她不离不弃,就在那个只谈吃的年代,对于挺着大肚子的王琦瑶,是程先生担当起了做父亲的责任,什么都没有追问。程先生是最适合王琦瑶的一个人,他可以给王琦瑶身份、爱情,可命运总是喜欢捉弄凡夫俗子,王琦瑶对他只有恩没有爱,或许只是因为程先生出现的时间不对。
王琦瑶如果王琦瑶没有去片厂,没有成为三小姐,没有见识到成功、辉煌还有上流社会的繁华,或许王琦瑶就会和程先生在一起,过着生儿育女的幸福生活,那么后面所有的故事都跟着颠覆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留黄鹤楼”,程先生自杀了,那种痛彻心扉的痛,整整迟来了二十年,此时,她的心彻底的死了。康明逊——正确的时间遇到错误的人如果说“等”是王琦瑶悲剧的始源,那么便是康明逊将王琦瑶的长恨悲歌吟唱到了高潮。
王琦瑶这段爱情就像被吓了诅咒,从开始就注定了无望。
王琦瑶和与李主任相比,王琦瑶与康明逊之间的爱就平淡得多。两人都是利益中人,都藏着有哀有乐的利益心,懂得适者生存的道理。经历过这次之后,王琦瑶已不敢抱多大希望,只想抓住眼前的快乐。但她没想到眼前的快乐其实是要以将来作抵押的。两人都想就这么过下去,直到有一天,王琦瑶发现自己怀孕了,这段感情也就随着孩子的来临而告终了。王琦瑶对他又是倾其所有,可事实证明康明逊的寡情与软弱,他承担不起这份责任。天下男儿皆薄幸,只有王琦瑶自己去承担这份债,未婚先孕生儿育女,独自吟唱长恨悲歌。老克腊——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王琦瑶与老克腊的畸形之恋或许是她对尘世的最后一丝留恋,是心死之人的回光返照,是王琦瑶最后的华彩。老克腊只是一个沉溺在过去时代的怀旧之人,当他第一次见到王琦瑶,他似乎见到了上个世纪的“遗物”,“恍惚间他看见了三十多年前的那个影。”
王琦瑶王琦瑶这一段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似乎都以悲剧收尾。她每次都满怀激情的憧憬她的爱情,可结局却一次比一次凄惨。和李主任在一起她搭上了她的贞洁,和康明逊在一起她搭上了她的名誉,和老克腊在一起她搭上了她的金钱。总之,为了男人,她搭上了她全部的爱,最后还搭上了她的性命,却没有一个男人给他一次完完整整的爱情。王琦瑶的一生仿佛都在黑暗之中,似乎度过了马上就是黎明,无奈怎么挣扎也度不过。
王琦瑶“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而在上海的每一个角落都有这样的一个王琦瑶,上海弄堂因为有了王琦瑶的缘故,才有了情味,上海弄堂因为有了这情味,便有了痛楚,这痛楚的名字,也叫王琦瑶”。
王琦瑶在那个男权至上的社会,女人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不管女人是如何聪明,也无法逃脱男权社会玩物的悲剧命运。王琦瑶就是最好的见证。她虽然聪明,而且有韧性,但是还是逃不脱这个社会带给她的命运……附影评<梦>壹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王琦瑶式的梦王琦瑶是一个很普通的女孩子。电视剧的开篇和小说的开头都表达的非常清楚。王琦瑶和王琦瑶们一起放学回家,王琦瑶们在读书,在绣花,在同小姐妹窃窃私语,在和父母呕气掉泪(《长恨歌》)。王琦瑶就是老上海巷子里的小女孩,王琦瑶就是大城市里有着明星梦的少女们,王琦瑶就是一天一天在尘世浮华里长大了的女孩儿们。王琦瑶是我们,你们,也是她们。
王琦瑶吴佩珍有过王琦瑶的梦。她希望自己能和王琦瑶一样漂亮,希望能和王琦瑶一样有机会做个电影明星。吴佩珍的梦在去电影片场的那一段里,被表达的淋漓尽致。从她的高兴,烦恼与失落里,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她的心,和王琦瑶的,是一样一样的。蒋丽莉有过王琦瑶的梦。她希望自己能和王琦瑶一样能干,希望能有一段美好的爱情。从蒋丽莉那些肉麻的诗句里,对待程先生的态度里,以及最后她对待王琦瑶女儿的眼神里,我们都能读到她心里的那个梦,和王琦瑶所做过的,并无二致。最后的最后,蒋丽莉说:我嫌弃你?我有什么资格嫌弃你啊?我是一直在眼红你。我蒋丽莉是骄傲的,从来不会眼红别人,可为什么到头来,我还是一无所有呢。王琦瑶的母亲有过王琦瑶的梦。她的每一句望女成凤,每一字锦绣年华,编织地其实都是自己的梦。
王琦瑶严师母有过王琦瑶的梦。她希望自己和王琦瑶一样的精致,一样的聪明,一样的年轻,一样的有人疼爱。顾玛丽有过王琦瑶的梦。她希望自己能够早一点遇见程先生,她希望程先生爱的能够是自己。徐媛媛有过王琦瑶的梦。她渴望和王琦瑶一样有着安静的生活,有着康明逊的心。甚至连小卖部阿六的妻子,小嫣红,还有许许多多老上海大马路上不为人知的女人们;大家都在做着王琦瑶式的梦。可是王琦瑶式的梦是什么样的呢?高贵的、典雅的、不平凡的、轰轰烈烈的、万人瞩目的……这些羡慕着王琦瑶的人们恰恰都忘了,美,是因为平凡而永恒。王琦瑶自己也忘了。所以她一辈子都挣扎在不甘心给她带来的痛苦里,一辈子挣扎着。大家都不愿甘于平凡,不愿甘于残缺。可是生活的美,正巧都是那平凡和残缺所勾勒出来的。它美就美在,生活在美里的人,从来都是不自知的。这就是所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却装饰了别人的梦吧。贰王琦瑶是每个男人心中的一个梦。李主任李主任是一个比女人更懂女人的人。可他偏偏却看不懂自己。他因为疲乏和厌倦而流连在王琦瑶的温柔乡里。他因为心疼和爱护而把王琦瑶圈在自己的金丝笼里。他因为大世界的残酷而打破了小世界的宁静。(注:原作中说大世界是男人的世界,是充满政治和硝烟的。小世界是女人的世界,爱恨情仇都是带着脂粉气的。她们越是爱你,就是越是斗得厉害。)他把一切都想好了,想地周到了,却偏偏没有考虑到王琦瑶的未来。
王琦瑶李主任一句:我就是你的父母。生生地把王琦瑶的眼泪逼了下来。剧里的王琦瑶本该是幸福的,生在一个完整而平凡的家庭里。可偏偏就是那份平凡,成就了她,也毁灭了她。在这里,我们先谈毁灭。剧里王琦瑶的母亲是个不甘于平凡的人。她希望自己的女儿,攀高官,傍大款;为家族带来数不尽的荣誉和财富。也许是这份压力在李主任那儿得到了化解,王琦瑶竟毫不犹豫地就跟随了李主任。她的这份跟随,带着一点义无反顾的味道,带着一点半真半假,对梦境的向往。
王琦瑶王琦瑶是爱李主任的。但是这份爱来的很复杂。这是一种习惯,一种依赖。先是对父母般的亲情,才是对丈夫般的爱情。李主任是爱王琦瑶的。但是这份爱来的很纯粹。那是一种宠爱,一种陶醉;是对女儿的宠溺,对纯真的向往。在邬桥,王琦瑶的外婆家挺评弹的那一天,王琦瑶和李主任走在小桥流水里,枯藤老树下。她对他说,要是能够这么一直下去,去到地老天荒就好了。可他却对她说:你懂什么叫做地老天荒。这一段,是我对李主任唯一一点的好印象。也是这一段让我相信了,李主任是个好人。可是他也是个男人。王琦瑶是糊涂的,李主任是清醒的。但是他却没有告诉她,小桥流水、枯藤老树之后,余下的,只有断肠人在天涯。康明逊回过头来看的时候,康明逊和王琦瑶的爱情,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篇章。他们之间有少年的意气风发,青年的打情骂俏,中年的平淡如水,老年的相忘江湖。要说康明逊身上有什么最吸引王琦瑶,那一定就是他的“懂“。康明逊和程先生一样爱王琦瑶,和程先生一样呵护王琦瑶,和程先生一样细心,一样体贴。若是说他比程先生多出了什么,那就是“懂”。严师母说过:千金万两易得,知心一个难求。她说的是程先生,可是她偏偏搞错了。最知王琦瑶心的那个,是康明逊。
王琦瑶王琦瑶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抬头都逃不过康明逊的眼睛。他可以从中读出万千的情绪和感慨来。他和王琦瑶说话时,总是像猜谜似的,说半句留半句。可王琦瑶都懂,知根知底的明白。康明逊向王琦瑶表白的时候,两个人之间曾有过这么一段对话。他说:我听人家说,其实当年选出来的三小姐,她是最漂亮的。她说:何以见得,这最漂亮的,总是第一名嘛。他说:这漂亮和漂亮是不同的。有些美是需要时间来做催化剂的……她却说:漂亮是天上的烟火,一晃就过去了。甚至连烟火都不如。烟火过后留下的是安静的天空。而人老了之后,浑身上下写满的,都是漂亮的悼词。他看着她绣花,说:这个花呀,没有了它素净,有了它却更素净。她说:是啊,有一些东西,没有不开心;有了更加不开心。他说:我也是没办法啊。你什么事情没办法?他说:我什么事情都没办法。瑶瑶我会对你好的。
王琦瑶王琦瑶是多么聪明的人啊,一点就透。她明知是火,却也要飞蛾一般的扑过去。为的就是这份懂,这份知心。为的就是找个伴,偎个温暖。她说:我会一直和你好,直到你娶妻生子的那一天。康明逊终于还是懦弱的,犹犹豫豫地选择了离开,选择了抛下。他拍拍屁股,把一切责任都推给了社会和时代。但是编剧无疑是仁慈的,他让康明逊在晚年的时候又回来了。回来再续前缘,重温旧梦。可是这一次他比上一次更残忍,把王琦瑶唯一的念想----薇薇都带走了。对于他们的爱情,我觉得《广岛之恋》是再好不过的诠释。我无法多说,只能留下一声叹息。
王琦瑶徐峥还是把康明逊表现的很到位的。像他自己说的,康明逊要压着来演。什么都是压抑的。童年是压抑的,爱情是压抑的,生活是压抑的,婚姻是压抑的,连他自己也是压抑的。徐峥的演出让我还是很惊喜的。不得不说,他在这部加长版的文艺片和舞台剧里,尽了全力,一点都不输谢君豪。
王琦瑶比起电视剧里的王琦瑶,小说里的王琦瑶在这里显然要幸运的多。李主任留给小说里王琦瑶的不过是一个名字,一段回忆,一盒金条。可他给电视剧里的王琦瑶,留下的,还有一段梦靥。小嫣红是李主任的妻子。她曾经用枪指着王琦瑶说:反正到头来都是一样的,都是殊途同归。你的梦,永远也不会实现。这句话就跟诅咒一样,缠绕了王琦瑶一生。只要遇见不顺心的事,瑶瑶首先想起的,便是那黝黑的枪膛,和那句可怖的诅咒。
王琦瑶但是不管怎么说,王琦瑶都是李主任心中的一个梦。她让他觉得自己年少了,放松了,一切都变得不那么棱角分明了。他在她的世界里想:年轻真好,单纯真好。老克腊老克腊是这部电视剧我最不喜欢的一个角色。和演员无关,和剧情无关。他只是让我单纯的觉得,诠释地不够到位,不够入骨。没有把那份“恨”表现出来。王琦瑶于剧中的老克腊不过是一个旧时代的标志,一个收藏。和他那些留声机,老唱片没有什么区别。而老克腊于电视剧,又不过只是一个铺垫。王琦瑶和程先生感情的铺垫。一言以蔽之,此老克腊非《长恨歌》的老克腊,他不过是编剧的一枚棋子,来走一个过场的。阿二和阿六阿二在电视剧里给人的感觉有点“过”。他对王琦瑶的感情太过浓烈了,对大上海的向往太过激进了,多少都让人有些承受不了。他少了点原作里的文人气,多了份**剧里的愤青味。对于阿二来说,王琦瑶是大上海的代表,是繁华的象征。他梦的不是王琦瑶,王琦瑶背后那些形形色色的故事。
王琦瑶阿六无疑整部剧的一个点睛之笔,相当之出彩。他不过是原著里一笔带过的小卖部里的男人,在电视剧里却有了灵魂。他的脑袋跟向日葵一样地,向着王琦瑶转。他道出了,所有男人的心声:王琦瑶这样的女人,总是有故事的。哪怕粉身碎骨也愿意“听一听”她的故事。他见证了王琦瑶的后半生,见证了王琦瑶的美丽与传奇。程先生程先生通常都是观众和读着最喜爱的一个角色。都有着若是我生命里有一个人程先生,死也甘愿了的想法。我觉得程先生代表的是一种理想,一种虔诚,就好像圣经里的上帝。而王琦瑶,偏偏是个无神论者。换句话说,在程先生这里,她得不到她想要的。程先生守护了一辈子的月亮,呵护了一辈子的梦想,向往的却是轰轰烈烈,昙花一现的生活。程先生从遇见王琦瑶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只能够成就悲剧。“你一旦把她捧上去了,就更加难以得到她了。”“我知道,可我还是想这么做。”他们两个,很难说清,谁起因,谁是结果。若是没有程先生,王琦瑶就不会成为王琦瑶。可是若王琦瑶不成为王琦瑶,程先生便也不会死心踏地的爱她一生了。电视剧的结局无疑是美好而治愈的。但是这种美好和治愈让我多少都觉得有点格格不入。王琦瑶不是王琦瑶了,程先生也不在是程先生了。程先生一辈子都在等,等王琦瑶心甘情愿爱上自己的那一天。王琦瑶一生都在追,追滚烫的开水,冰冷的凉水;但绝对不是程先生这样的温开水。哪怕五十好几了,她仍是有颗不服老,不服输的心。
王琦瑶王琦瑶对程先生的感情很难说清楚,像是对朋友的信赖,又像是对父母的倚靠。有一点蓝颜知己的味道。是那种关系好到可以躺在一起手牵手的知己。可是也仅仅只是知己而已。友达以上,恋人未满,说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了吧。而程先生对王琦瑶的感情却是很简单的。那就是“爱”。是对爱情的向往,对美的渴求。王琦瑶于程先生始终都是画报里可望不可求的明星,天上可看不可触的月亮。若是他们两个人之中,有一个人愿意退一步,那么故事一开始就应该是圆满的。
王琦瑶谢君豪的演出相当的精致和到位。他完完全全的演绎了一个上海男人,一个细致到骨子里,柔软到骨子里的上海男人。他不强势,他很温柔。他的前半生属于自己,后半生属于王琦瑶。程先生二十六岁之前没有谈过恋爱,二十六岁之后一心都扑在王琦瑶身上。程先生在结核病院住了三年,被扣了反动派的帽子十三年。他有着很强大的精神世界和超人的意志力,他这一生都没有碰过女人。谢君豪只用了一句话就把程先生道尽了,那便是:程先生心里很苦。贰王琦瑶的心中有一个梦如果说王琦瑶是《长恨歌》的魂,那么张可颐便是王琦瑶的魂。虽说她没有完全展现出上海女人来,可她却把王琦瑶道得淋漓尽致。黄奕不过是王琦瑶的面子。可有时候面子恰恰比里子还重要,因为它能够带出人的“味道”。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黄奕演得比张可颐好,是因为她演出了上海女人的缘故吧。现在让我们说回二小姐。二小姐出场的时候,没有半分突兀,让人一眼就觉得,这就是王琦瑶。
长恨歌王琦瑶梦过爱情,梦过婚姻,梦过荣华,可最最打动我的,还是她对亲情的诉求。二小姐和高斯的每一场对手戏都让人真切的感受到,她就是她的女儿,她就有那么大的一个女儿。每一次我看到薇薇和王琦瑶争吵的场面都会想,若是薇薇知道了她姆妈故事,一定是要掉眼泪的。每一次看到薇薇和王琦瑶在一起的场景,喜也好,悲也罢;怒也好,吵也好,我都会想,是时候该回家看看了。二小姐用自己精湛的演技诠释了一个母亲,讲诉了一段感情。那段感情的名字叫作:母爱。它已经无关乎于《长恨歌》,无关乎于王琦瑶。
王琦瑶“这父母和儿女本来就是天生的冤家。真的气起来的时候,想想当初蛮好不要把你生下来。你呀,就是个讨债鬼。可是若不是血脉相连,我也不至于和你吵。要是一个八竿子的都打不着的人,我才懒得和她动气。”
王琦瑶虽然有许许多多的人都讨厌王琦瑶,数落她的各种不是。可我却喜欢她。要说,我喜欢王琦瑶什么。那一时半会儿也数不过来。可有一点是很清楚的,就是我最佩服她的敢作敢当。王琦瑶生下薇薇,在月子和母亲吵架的时候曾说过:我王琦瑶这一辈子再怎么样靠得也是自己。这一次坐月子我连累你老人家,将来定会加倍偿还。现在的人,有点什么事儿就爱往别人身上推,你推我,我推他。可是王琦瑶却义无反顾地把所有的一切不是都揽了下来。程先生曾问过她,为什么可以对康明逊的离开如此坦然。她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本来也就没有承诺过什么。所有的事,她想的都是很清楚的。她知道后果,可是她不害怕,她知道自己能够承担。“我王琦瑶,在小事上向来都是精明的。要犯,就要犯大错误。”后记: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除了二小姐和谢君豪,电视剧《长恨歌》里的演员,几乎都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徐峥、黄奕、吉雪萍等等等。即使像高斯,虽不是上海人,却也在上海呆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所以我觉得二小姐很是不容易。我很佩服她。若是拿生生地拿她跟黄奕比,本就是对她不公平。我叔叔和阿姨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有人说说黄奕把上海女人演出来了,而二小姐没有。有人说却说,二小姐已经做的很好了,一点香港演员的痕迹都没有。但有一点他们想得很是一致,那就是谢君豪把一个上海男人完完全全的展现了出来。如果真的要比,那我也只能说,二小姐输了谢君豪。
长恨歌我很喜欢《长恨歌》的拍摄手法。那种蒙太奇的手法,倒退镜头的运用以及照片的插入与拼接。黄奕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离开邬桥的时候,黑白照片里的眼泪。那种黑白和彩色交替的运用,很好的表达了“长恨”意境。除此之外,《长恨歌》对细节的注重也是让我很惊喜的。比如王琦瑶吃饭的时候,在腐乳上撒点糖,配上白粥;再比如,康明逊回来的时候,王琦瑶包的虾皮馄饨;再比如王琦瑶给薇薇拿饼干的时候,那个饼干盒。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会让江南长大的孩子想家的。更别说那吴侬软语的方言,还有那小桥流水的回声。这些细节也很好的还原了王安忆的细腻和面面俱到。
王琦瑶最后,我想说一说关于上海人。也许有多人看了《长恨歌》以后会好奇,好奇上海人是怎么样的。我能想到的最好的词便是:精致。上海人的生活是很精致的。馄饨要用现做的蛋饺皮做汤料,汤是刚刚熬好的骨头汤。鱼要大小刚好的才合适,小了不够味,大了又太老。吃冰淇淋撒的是现磨的果仁末,样式齐全,大小正好。上海人还很精打细算,绝对不浪费一分钱。其实这一些,都能够在王琦瑶的身上看的到。比如她去舞会时最着装的要求,比如日子最难过的时候,腐乳里也要加一点香油。
2004-【长恨歌】-王琦瑶再说一点题外话。我觉得二小姐和王琦瑶最共通的地方,就是她们的美。《长恨歌》对王琦瑶的美描述不多,只说她长的很怪,惹人怜爱。但是却从侧面表述了那种美。那就是生活。王琦瑶的美是生活的美。她不像上海小姐的金冠银冠是摆在那里让人看的,是出门迎宾待客的。王琦瑶是走在马路上的,虽是默默无闻,却是这城市里最基本的元素。王安忆说:她是这最日常的图景,是我们最眼熟心熟的画面,她们的旗袍料看上去都是暖心的。她其实最体现民意。金冠银冠是偶像,是我们的理想和信仰,她却和我们的生活起居有关,让我们联想到婚姻、生活与家庭。她是美到平凡里去的,虽不经意,却是心底里最不可少,最最难忘的那一份。二小姐如是。可颐虽然外表出众,演技过硬。但是演艺事业走的并不是顺风顺水。性格太直,常得罪人,加上身体也不是很好,失掉了很多的机会。
可颐病愈后的一些照片
2005到现在,大病初愈的可颐回归荧屏,充满了淡定素雅之美,犹如百合一样朴实无华。反正先锋3·钟学心
2011-【法证先锋3】-钟学心陆贞传奇·娄青蔷
2013-【陆贞传奇】-娄青蔷她是冷而不艳的女子,她只是秀丽。艳了,冷里面就带了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不艳,冷就成了与种生俱来的疏淡,她们与外界保持着旁观的距离,没有介入的热情也没有被介入的意愿。她们因此有了几分遗世独立的味道。
她的脸越来越瘦削,身形越来越窈窕,骨感的意味也越来越浓厚。戏路再开拓,形象再变化,骨子里还是那份立场鲜明的坚持和不容易妥协的气质。这个性格不能算很好,有时会因为太尖锐而伤了别人和自己。至少她为此就惹了不少是非出来。但这就是张可颐。她似乎从来都没有温驯过。但这个圈子里最不缺的恰恰就是温驯的人。她的魅力就在于这种可以称为傲骨的硬气。
记住手机版网址:m.tyvxw.cc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