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第一百七十八章(二合一)_妾色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78章 第一百七十八章(二合一)

第(2/3)页

:“岳父,您是说兄嫂在他们手上?”

        张麟对着他们点了点头,又道:“你们大哥虽然不成器,但他毕竟是我唯一的儿子,我不能不顾他。”

        青松和张银珠相互对视了一眼,一时均不知道该如何。

        张银珠低下头来,犹豫了许久,最终还是抬起头来,对父亲道:“爹爹,我说这些话,你或许会以为我是因为与大哥感情不好,所以见不得他好。但是,您想想,就算您置身事外,崔家和符家的人就真的能放过他吗?若崔家和符家真的成功拥立三皇子登上了皇位,我们这些被他们视为四皇子和孟家一系的人,下场会如何。到时别说是兄长,就是整个张家,包括几个侄儿侄女,还

        能不能保住命都不好说。”

        “我们若是制止了崔家和符家的谋逆之举,说不定反而能救回大哥和大嫂。”

        张麟没有说话,脸上犹豫。

        夫妻两人最终还是有些失望的出了张家的,在马车之上,青松劝张银珠道:“也别怪岳父,毕竟无人能舍得下亲情。”

        张银珠点了点头,对青松道:“让父亲再多想一想,其中的轻重他其实是能想清楚的,他如今是对大哥关心则乱,过几日我再回来劝一劝他。”

        青松点了点头,然后让小厮驾车回庄家。

        因崔家和符家防备孟季廷,周家加强了皇宫和京中的防卫,京中的局势一日紧张过一日。

        从孟季廷回京之日起,上宋国公府的门的各位朝中大臣也是络绎不绝,这些人大多数是不满此时崔家和符家的,人人脸上均是沉重。

        孟季廷除了在家见人,有时候也要出去做事,青槿常常一日到头都见不着他的面,也不知道他去了何处。

        就连胡玉璋待在宋国公府中从未出去,也感觉到了这种紧张局势带来的气氛。

        孟季廷如今完全将孟承晖当成一个大人对待,在府中与人商议事情时都会将他留在身边,有时候也会吩咐他做一些事情,胡玉璋偶尔能从儿子口中听到一两句外面的事情。

        孟承晖与母亲的感情深厚,特别是在父亲离京的这些年,母子两人相互依持,感情越发亲近,所以许多事情孟承晖并不瞒着母亲。

        他脸上亦带着担忧,与母亲说道:“父亲写信给雍州的张伯伯,让他带着三万人马回京,但如今周善执掌的侍卫司有五万人,殿前司的副指挥使韩庶也投靠了崔家。好在庄家叔叔手上有一部分殿前司的人听命于他,且他已经说动原殿前司指挥使张麟大人,由他出面去说服殿前司的其他人,只要殿前司能有部分人为我们所用,便可以不惧侍卫司的人了。只是如今陛下被崔家和符家控制在宫中,想要顺利救出陛下需要多费一番功夫,令爹爹十分头疼。”

        胡玉璋有些苦笑起来:“现在你庶母一个侧室的娘家人都能帮着孟家,与孟家一致对外,倒是你的舅舅……”

        她的兄长不要说给他们母子依靠,他早已经完全投靠了崔家,将孟家视为仇人,恨不得食孟家的血啖孟家的肉。

        孟承晖忙对母亲道:“娘,舅舅的事情与你无关,爹爹也没有因为舅舅的事情而责备过您。”

        胡玉璋拍了拍孟承晖的肩膀,对他道:“你去做你的事情吧,好好帮你的父亲。”

        孟承晖又劝了胡玉璋几句,让她不要因为延平郡王府做的事而伤怀,然后便离开了。

        孟承晖离开后,胡玉璋在屋子里走来走去,凝着眉犹豫了一会,最后叫来了袁妈妈,对她吩咐道:“你让马房给我备马车,我出去一趟。”

        袁妈妈道:“夫人您要去哪里,现在外面不安全,国公爷让我们不要到外面乱走。”

        胡玉璋道:“我回一趟娘家。”

        袁妈妈一惊,延平郡王府现在越加不能去了,郡王爷如今可是跟崔家穿一条裤子的人,她赶忙劝住胡玉璋:“夫人,现在可不能去,万一延平郡王府将您关起来怎么办。”

        “不用担心,延平郡王府是我的娘家,郡王是我的兄长,他再如何也不会对我怎么样。”

        袁妈妈见劝不住,于是便对她道:“那奴婢跟着夫人一起去。”

        胡玉璋并不想让袁妈妈跟着她去冒险,摇了摇头道:“不必了,我一个人去,天黑之前我会回来。”

        袁妈妈只能眼睁睁看着胡玉璋坐了马车离开了国公府,她急得在正院里走来走去,又不敢告诉杨氏等人,怕她们生夫人的气。

        袁妈妈心想,延平郡王府毕竟是夫人的娘家,郡王爷再如何,总不

        至于对自己的亲妹妹如何的吧。

        袁妈妈双手合十,对着天上拜了拜,希望夫人这一趟千万不要出什么事情。

        胡玉璋到了延平郡王府,外面的小厮没有拦她,惠氏亲自出来将她迎了进来。

        惠氏脸上十分憔悴,看起来精神并不大好,她对胡玉璋的到来也十分惊讶,问道:“妹妹今日怎么回来了?”

        如今胡家与孟家斗得不可开交,小姑子毕竟已经是孟家的人,她其实并不大赞成她常回娘家,以免她在夫家和娘家两头不是人。

        胡玉璋问她道:“兄长呢?”

        “他不在府上,他现在一天到晚也见不着人,谁知道他在外面都干些什么。”

        惠氏让人给她端了茶来,亲手递给她,然后看着胡玉璋心事重重的样子,又劝她道:“有些事情,我们女人作不了主,也管不了,心里便少想少忧一些吧,能过一天是一天。男人在外面究竟是飞黄腾达还是招来横祸,也不是我们能决定的。他们飞黄腾达,我们跟着享福。他们招来祸端,我们也只能认自己命不好,跟着一起走黄泉路。”

        胡玉璋看着脸上越来越憔悴的嫂子,问她道:“嫂子真的想得这么开吗?”

        惠氏脸上有些苦笑,对她道:“想得开想不开又能如何。”

        胡玉璋放下手里的茶盏,对嫂子道:“嫂嫂,我许久没有回家了,想在府里走走。”

        惠氏点了点头,然后陪着她在延平郡王府四处走着。

        胡玉璋看着这里的一草一木,觉得这样熟悉,又这样陌生。这些年,因为兄长与崔家走得近,她不赞同兄长的行为,与娘家也渐渐疏远了,她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回过娘家了。

        父王母妃只生了他们兄妹二人,小的时候兄妹两人感情好,父母临终时也让他们彼此要相互扶持。

        她看着院子里放着的几座石灯笼,突然有些发呆。她想起小的时候,兄长时常陪着她玩捉迷藏,她就躲在这些石灯笼后面,让兄长来抓。兄长明明对这不感兴趣,却仍是耐着性子陪着她玩,哄着她高兴。可是渐渐长大了之后,许多东西就开始变了。

        兄长变了,而她大约也变了。

        她和惠氏继续缓缓的往前走着,最后走到了胡惟瑞书房不远的地方,然后停住了脚步,一直看着那里。

        胡玉璋目光突然变得有几分伤感起来,那里原来还是他父王的书房,她小的时候,父王时常将她放在膝盖前,握着她的手教她写字,笑着夸赞:“我家璋儿真是聪明伶俐,一教就会。”

        书房的门口有两个小厮守着,惠氏转过头来,看着胡玉璋一直盯着那里看,脸上看不出在想些什么。

        惠氏叹了口气,对胡玉璋道:“我去引开他们,你进去不要太久,免得你兄长回来发现了。”

        说完就往前,与前面站着的小厮说了几句什么,然后小厮便笑着跟着惠氏走了。

        胡玉璋急忙进了胡惟瑞的书房,然后在书房里面小声而仔细的翻找着。

        她其实也不知道想找到些什么,但她想,兄长和崔家的人走得近,说不定就能找到点有用的东西出来。她将东西翻过之后,又小心的将东西放回原来的位置。

        她对这个书房的每一个地方都十分熟悉,最后她从墙上的一个暗格里,找到了一个匣子。

        她将匣子打开来看,里面放着几封信,上面却都是胡惟瑞拓印下来的,崔家人与西梁、北罗通敌的证据。

        胡玉璋看着这些东西,脸上震惊。

        她明白这是她的兄长多疑,他也并不完全信任崔家,所以留了这一手。

        她正在犹豫将这些书信该怎么办,若是直接拿走,兄长必然要发现,到时候既可能会连累嫂嫂,也可能会打草惊蛇。可若不带走,这些东西却是指证崔家

        罪证的重要证据。

        却在这时,外面突然想起了一阵脚步声。

        胡玉璋连忙将匣子放回暗格,然后躲到小时候常躲的多宝阁后面的一间小暗室里。

        胡惟瑞看到书房门口的小厮不在,骂道:“这两个小子怎么当差的,又偷懒跑到哪里去了,等他们回来将他们打一顿。”

        说完与身边的青衣男子一起进了书房,两人一边走一边道:“放心吧,上京那几户与宋国公府交好的人家我都盯紧着呢,张大爷那夫妇两我也看管得稳稳当当的,绝对不会出一点差错。”

        青衣男子笑着道:“郡王爷办事,咱们娘娘和世子爷还是放心的,他日三殿下若是登基,绝对忘不了郡王爷的好处。”

        胡惟瑞抬了抬下巴,脸上有几分神气,跟着又和青衣男子说起道:“我可不像周善父子,一点小事都做不好……你说也真是奇怪了,这玉玺原本好好的放在勤政殿里,说不见就不见了,怎么找都找不着。”

        “若不是这玉玺找不到,拟了圣旨盖了玉玺,将文武百官极其家眷引进宫里来全部围了,将这圣旨一读,直接拥立三殿下登基,哪还有现在这么多事情。”

        胡玉璋躲在暗室里,听着他们的对话,赶忙捂住了嘴巴,连呼吸都不敢大一点。

        她听到外面的两个人还说了几句什么,但她已经完全没心思听了,整个人都紧张得连大气都不敢出。

        胡惟瑞走到书桌前,正准备坐下,接着看到书桌上仿佛被挪动过的书。他记得早上出门的时候,桌上摊着的这本书不是在这一页。

        他皱了皱眉,连忙抬起手,制止了正在说话的青衣男子。

        青衣男子见状,忙问道:“怎么了?”

        胡惟瑞没有说话,往四周望了一眼,先在书房四周走了一圈,见没找到人,最后走到那个暗室前,将暗室的门打开,然后便看到了里面捂着嘴,睁大了眼睛盯着他的胡玉璋。

        胡惟瑞盯着胡玉璋,脸上面无表情:“璋儿,你不该回来的。”

        胡玉璋见被发现,捂着嘴巴的手也渐渐的放了下来,然后看着胡惟瑞道:“胡惟瑞,你疯了吧。你究竟知不知道你在干什么?你在帮着崔家谋逆,这是抄家灭族的大罪,你会将胡家全族人都害死的。”

        胡玉璋被胡惟瑞绑了起来。

        她动了动自己被绑在椅子后面的手,挣脱不开,然后又看着胡惟瑞,想要劝他回头道:“胡惟瑞,你真的以为崔家和符家联合,再加一个周家就能谋逆成功吗?就算三皇子登基,你以为就能坐稳了这个皇位。皇位得来名不正言不顺,到时各地方军举旗讨逆,就侍卫司的那点人,你以为能抵挡得了。”

        “自古谋逆之臣就没有好下场的,你现在回头还来得及,不然胡氏一族早晚都是抄家灭族的下场。先帝时,你和父王牵涉进恒王谋逆的事情已经吃了亏,本应该记住教训,当年有孟家为你们求情,救下你们一命,这一次你还想让谁再来救胡家……”

        青衣男子是崔家的人,见胡玉璋诅咒起了崔家成不了大事,脸上有怒气,对胡惟瑞道:“郡王爷,她听到了我们的对话,她留不得了。”

        胡惟瑞在他脸上“呸”了一声,骂道:“她是我妹妹,你想干嘛?你动她一根寒毛试试。”

        说完弯下腰来,捧着胡玉璋的脸,看着她道:“好妹妹,哥哥没有回头路可走了,你也不想胡家全家被抄家灭族是不是,所以只能委屈你了。你放心,等三皇子大事一成,我自然就放了你,到时候哥哥加官拜爵,自然也会向娘娘和三殿下求情,让他们放过你和晖儿,到时你回来胡家,晖儿跟我胡家的姓,你们就与孟家再无任何关系,自然也不用陪着孟家去死。”

        胡玉璋抬眼看着胡惟瑞,知道自己再劝已经无用了,只是静静的看着他。

        这边,在天快黑下来的时候,袁妈妈见胡玉璋没有回来,终于忍不住,还是将胡玉璋去了延平郡王府的事情告诉了孟季廷。

        刚从外面回来一身疲惫的孟季廷听到这个消息,脸上顿时生了怒气。

        “真是胡闹,现在是什么时候,她还敢往延平郡王府跑,她是不是不想活了。”

        真以为胡惟瑞对她能有多少骨肉之情。

        孟承晖听到后也顿时担心了起来,转头看着孟季廷,唤道:“爹爹。”

        孟季廷深吸了口气,才将胸口的怒气咽下去,然后将承影叫了过来,对他道:“先让管事去一趟延平郡王府,就说家里有急事要请夫人回来处置。若是他们不肯放人,你再带着人直接闯进延平郡王府去,将夫人带回来。”

        承影担心道:“这样会不会打草惊蛇。”

        孟季廷道:“管不了那么多了,先将人救出来要紧。”

        承影道了声是,便下去了。

        宋国公府的管事去了延平郡王府,自然没有将人请回来,延平郡王府的下人跟孟家来接人的管事说道:“我家大小姐说了,她难得回一趟娘家,要在娘家多住几天。贵府既早已与我郡王府断绝了往来,我也就不请你们进来喝茶了,诸位请回吧。”

        管事空手而归,承影听后,点了一队人马,带上家伙,然后便往延平郡王府里去。

        这边,胡玉璋被胡惟瑞的绑着关在了她未出阁时候住的闺房,然后让人严加看守着,接着又出去办其他的事情去了。

        胡玉璋被绑在椅子上,动弹不得,只能一直睁着眼睛盯着屋梁发呆。直到惠氏用钥匙打开了房门,走了进来。

        胡玉璋有些惊讶,看着她:“嫂子?”

        惠氏一边拿了匕首帮她解开绳子,一边跟她说话道:“外面看守的人已经被我药到了,我放你出去,你赶紧离开。”

        胡玉璋有些担心她:“那嫂子怎么办?”

        惠氏道:“你放心,我跟他毕竟是将近二十年的夫妻,他不会杀我。”

        说着扶起已经松了绑的胡玉璋起来,脸上渐渐的流出眼泪,对她道:“我是个女人,你兄长做的许多事情我阻止不了,他也不肯听我的,你的几个侄儿侄女被我管得严,心性不像他们的父亲,品行不坏的,以后,以后……”

        胡玉璋握了她的手,唤道:“嫂子!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tyvxw.cc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