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 分化内部_红楼:我是贾琏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537章 分化内部

第(1/3)页

老百姓都是非常朴实的,身为钦差的贾琏亲自出面对话,一场风波平息了,但这也仅仅是开始。

    三司衙门各级下属被召集开会,贾琏亲笔写了一份告示,全程张贴,讲清楚这次巡视苏州的事情。

    特意强调了一下,不存在官库亏空,百姓补上的事情。

    有句话怎么说的呢?

    别人冤枉你,给你捏造罪名,一定不是空穴来风,一定是有迹可循的。

    就好比污蔑东大强迫劳动,那是因为灯塔真的干过,否则黑人不会对西瓜和皮鞭如此敏感。

    又比如,污蔑东大种族灭绝,那是因为曾经遍布北美洲的印第安人,现在的保留地在边边角角上一小块。

    所以,巡抚、三司使、苏州知府,一定干过巧立名目收税的事情。

    苏州知府衙门内,知府被扣在三司衙门,贾琏派人进驻后开始查账,有卫兵把门,刺刀怼在鼻尖上,账目移交的还算顺利。

    苏州城里出了大事情,成为了城北百姓的热门话题。但是对于城外百姓而言,并没有太多感受。

    真正让城外百姓感受到的事情是城门口的收费点撤掉了,换上了一批外地军人。他们也不是不检查,只是对进城的车辆进行检查。

    重点不是检查,而是不收费,真的不收费了。

    进城费什么时候有的,因为年代久远,苏州本地的老人都说不清楚。

    这么一件深入普通人生活的事件,突然消失了,咻的一下,很多人从最初的不习惯,到后来确定真的不收费的惊喜。

    城门口不收费的消息,热度很快就盖过了城内来了钦差这一热点。

    当然了,苏州水门那边的税还在继续收,但那能一样么?水门那边收的是大宗商品的商税。

    水门这边也换了一批生面孔,进出城门的货船,不能像过去那样,船主只要塞点钱,就能免检进城了。本朝商业税二十税一,税率并不高。

    为何商人却依旧经营艰难呢?原因也很简单,重复收税。苏州的货运到金陵,出城的时候收一次,走水路沿途的官府设卡收过境费。

    运到金陵,又要收一次。当然了,特权阶级不在收税其中。以贾琏为例子,如果贾家的人要做大宗买卖,过关卡的时候,先亮身份,然后表示这不是运去贩卖的,而是家里自己用的,就能顺利过关了。会做人的还能给收费站的人塞点酒钱,不会做人的扬长而去,也没人敢管。

    城门口这边,只要你进城,就要交钱,一个人一文钱,真正是童叟无欺。

    当然了,如果你是城内的大人物,随意进出车门也没人敢拦你。

    取消了进城费一事,谁的利益受损呢?当然是本地的衙门,就靠这个给下面的小吏发薪水。

    这里要强调一下,因为朱元璋这个大聪明,明朝的小吏不在编制内,所以节省了官方的经费。但是又需要这些人干活,所以,你们想想吧。

    大周别的不说,小吏不在编制,不吃财政饭的体制继承下来了。多好啊,朝廷不用花一分钱,全靠地方官员自己想法子养着他们。

    这么说吧,吏是一群掌握了公权力,又不靠财政拨款养活的群体。

    是人就要吃饭,不吃饭真的会饿死,你又不发工钱,又要人干活。

    怎么办?我就问你怎么办?没法子,各级官府只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想法子搞钱养着他们。

    老子云: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西方也有类似的谚语,越是穷的越要夺走他的所有,越是富有的越要给予他更多。

    苏州手工业发达,需要足够的劳动力,普通人有机会参与到分配利益之中。普通人的日子过的还算凑合。这不等于那些人良心发现了,普通打工人的收入,与他们创造的价值,依旧差距巨大。

    衙门里的小吏们,因为取消了进城费,此刻忧心忡忡,平时就不怎么勤于政务的,此刻更是携带,不少人凑一起喝茶闲聊。

    嗯,这些人有一个特点,就是熟悉地方,消息灵通。

    小吏甲:“进城费取消了,月底衙门能不能发出钱粮不知道,就算发了也会少很多。”

    小吏乙:“平时收的钱,大人们拿大头,下面的人分润到手的本就没多少。你着急有个屁用!该着急的是拿大头的大人们。”

    小吏丙:“一大早的,打行的人堵了三司衙门口,逼着钦差贾大人亲自出来应对,估计这会他正恼火呢,你们啊,管好嘴,小心祸从口出。”

    甲:“衙门里的大人,如今都是泥菩萨过江,哪里还顾得上我等?”

    乙:“只能靠自己了。”

    丙:“穷急了,老子去钦差大人那告黑状,别以为我不知道是谁在背后给打行撑腰。”

    提刑按察司衙门内,副使、佥事、经历等官员都被叫来,等候钦差召见。

    正如下面的小吏议论的那样,人人自危。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tyvxw.cc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